广州理工学院艺术教育融合客家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2021-03-30 17:18:50 来源:
人才培养与客家文化传承融合创品牌
广州理工学院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艺术教育与客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倡导“艺术元素民族化、民族元素创新化、教学实践多元化”教育改革理念,以培养具有传承活化传统客家文化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用型音乐人才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十分注重理论实际融合,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大力开展文艺创作和教学演出,积极推动以赛促教促练,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超过50%。活化教学内容,在《设计思维与创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空间模型制作》《声乐》《舞蹈编排》等课程中,融入客家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加强建材建设,融入客家文化内容,曹知博教授编著的《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中国客家原生态景观》被选为《设计素描》《建筑速写》教材并在多所高校使用。
学校倾心打造师生学习创作、成果展演基地,先后建成高标准仿真舞台和学术演艺大厅,建立霍山景区客家文化音乐美术实习基地,成立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组建由11名专家教授和25名中青年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工作室、双师型工作室,覆盖各专业师生。其中,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以艺术设计系和音乐表演系师生为主,以客家环境空间设计、客家文化旅游品设计、客家陈设品设计、客家音乐表演等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师生文化艺术创作作品和成果。霍山实习基地则努力打造成为面向全国高校师生音乐和美术实习基地,为师生深入客家地区采风、考察、演出、生活体验搭建平台。通过对客家文化研究传承融合实践探索,学校在文化研究、教材编写、基地建设、美术展览、音乐会、文创产品、学科竞赛等方面,产生出了一批教育教学成果。
2016年11月,《艺途漫行·客家悟语——曹知博油画艺术展》在校内开幕,共展出客家题材系列作品216件,用视觉语言向全校师生和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师生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2017年5月,音乐舞蹈系学生与太和民间文艺社团演员相聚在文化广场,以客家传统民间音乐形式,让群众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2017年10月,音乐舞蹈系演出队与来自全国各地客家山歌演出队齐聚江西瑞金,参加“罗汉岩文化旅游节”客家音乐演出活动。2018年6月,音乐舞蹈系主办的《霍山美·客家情音乐歌舞晚会》,参与师生近千人,用歌舞展现了客家的风土人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2018年5月,《“霍山美·客家情”河源霍山大学生实践基地百幅写生画展》展出系列作品160件,对实践基地所在地域的客家自然风貌、史迹予以专题表达,在校内掀起客家文化热潮。2019年5月,校史馆《客家文化艺术展》展出师生创作的客家风情绘画、设计等系列作品,参观师生络绎不绝。系列化常态化艺术展演和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对艺术实践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对客家文化的认识。
师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一批有创意并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歌舞和设计类作品纷纷出现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曹知博教授的《艺途漫行·客家情》油画展和写生画展,为师生们感知传统、提高审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弘扬客家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由张延春教授导演的大型音乐歌舞《霍山美·客家情》,通过歌舞、朗诵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展现了客家历史文化、风情民俗。师生原创舞蹈《好雨知时节》用客家元素讲述客家故事,获得广东省科技节金奖。大量的客家山歌、原生态舞蹈及新编作品,展现了客家文化艺术的绚烂多姿,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喜爱。
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竞赛融合凝特色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广州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之一。师生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锤炼,积极提升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五年,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不断,其中,师生以客家文化为基本元素,创作出近100项设计和表演作品。
师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一等奖和广东赛区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比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一等奖(原创舞蹈《背靠背》)和二等奖(反映大学生在客家山区支教的舞蹈《好雨知时节》)、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客遥·客家文化休闲空间设计》),冯思接、黄墩源同学三次获得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声乐比赛一等奖,李倩瑜、陈咏妤和欧阳丽萍撰写的《客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展览机制》获得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案例三等奖。这些文化艺术创作和学科竞赛,都对弘扬客家文化发挥了作用。学生已获得《麒麟送瑞—客家文化皮包设计》《客家文化背景墙》等客家文创产品外观专利设计10件,《晴空下的围屋》《客都情怀》等学生作品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曹知博教授以客家元素为主题设计的《客家民居风情》陶瓷文创产品,被广东客家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了3万余件,销售额850万元,成为热销旅游产品。学生结合新时代精神和客家文化元素,也创作了一批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其中,箱包、配饰、陶瓷挂件等作品350件,已经形成产品进入市场,产生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学校通过积极探索基于客家文化为土壤的产学研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客家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与实践研究》获得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校级一等奖。
客家文化与艺术教育研究融合结硕果
客家文化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在音乐歌舞、建筑、手工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广州理工学院积极开展“客家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课程”相关调研讨论,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对于揭示客家文化艺术本质,弘扬悠久灿烂的客家文化,以新思维创新客家元素,丰富客家文化创新性教学内涵,提升文化创承理念的能见度,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自2016年10月起,经过长达两年多的深入调研,广州理工学院融合教学实践课题组为河源霍山景区及客家文化景观引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课题组对基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创新性建设方向、软硬件建设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讨,形成了《霍山景区及周边客家围屋古村落调研报告》《霍山景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性探讨》两份调查报告,内容涉及霍山景区自然与人文空间结构的分析、客家文化与实践课程融合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展望、教材建设的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等方面。2018年7月,课题组师生赴河源客家古邑村落苏家围采风调研,了解和学习苏家围的整体概况、主要人物史和建筑布局。
依托实证调研成果,课题组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实践。编著并由中国人民美术出版《中国客家原生态景观——曹知博油画集》《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粤闽赣客家民居与写生》,形成一套具有教学特色和广泛实用价值的高质量专业教材。2016年12月,校级创新强校重点项目《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客家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播》立项;2017年5月校级创新强校重点项目《霍山风景区大学生演出实践重点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立项;2017年12月,省级教改项目《河源霍山风景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研究》立项;2019年1月,省级青年创新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传统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实践探索》立项。课题组师生先后发表了《高校音乐教育对客家传统音乐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霍山风景区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探索与研究》《音乐表演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产教融合之探索》《谈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中国山水画采风教学——以霍山大学生实习基地为例》《基于旅游品牌建设的客家土楼人文和民俗价值研究》《霍山景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性探讨》《大学生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马克笔表现——以霍山、客家古邑村落实践基地写生为例》《客家文化元素在赣南特殊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浅析龙川马灯戏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浅析河源紫金花朝戏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后两篇由学生曾琪琪和邱娴分别主稿;青年骨干教师李丽丹主持的省级青年创新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传统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实践探索》,围绕客家传统文化传承实践进行探索,依托内地、辐射海外,用文化凝聚三地中华儿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化和传播在湾区理念中升华。
广州理工学院“客家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融合课程”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以本土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表现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创了多元化教学与实践,驱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了艺术教育中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创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广东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起到了借鉴作用。(黄菲青 欧阳丽萍)